重庆医科大学石丘玲教授团队首次建立基于PRO的微创术后康复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肺癌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胸腔镜手术(VATS)作为流行的微创技术,应用于80%以上的肺癌手术。术后症状和功能恢复难以直接观察或量化的。临床上通常用住院时间或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患者是否恢复的指标,但是单一的临床指标尚不能反映康复过程的复杂性,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获益。患者报告结局(PRO)是从患者的角度评估术后状态的有效指标,最小临床意义改善值(MCII)是定义PRO变化是否真实且具有临床显著意义的重要参数,是统计学显著结果临床落地的必要条件。因此,确定肺癌患者VATS治疗后核心症状的MCII,“以患者为中心”定义微创术后康复,将为微无创外科新技术的临床效果价提供评价指标。
2022年4月3日,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石丘玲团队在《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简称ASO,影响因子:5.344)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基于患者报告的症状建立最小临床意义改善值以评估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的恢复》。论文第一作者为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徐玮博士,通讯作者为石丘玲教授。ASO是美国肿瘤外科学会的会刊,为肿瘤外科学界的老牌主流杂志。

研究首次明确了疼痛和疲乏是肺癌患者微创术后的主要症状,并将疼痛或疲乏术后症状评分下降30%或2分,分别定义为相对和绝对的MCIIs,用以判断患者是否恢复。本研究首次从患者的角度,定义并描述了VATS患者术后康复轨迹,显示近五分之一的患者在微创术后出院时尚未恢复。通过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发现,未恢复的患者在出院后具有更严重的功能干扰。
本研究构建的MCIIs可用于评估出院时患者的恢复状态并追踪患者出院后症状变化轨迹,测量患者对手术干预的反应,并识别出院后可能需要进一步随访及护理的患者,为微创手术临床评价提供重要的阈值参数。研究提出,结合临床指标,MCIIs有助于患者和家庭医生共同定制出院后个性化的精准随访计划。

 

英文原文

 
 

 


 

 

 

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版。

 

创建时间:2024-01-05 15:50
首页    行业资讯    重庆医科大学石丘玲教授团队首次建立基于PRO的微创术后康复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携手同行,一路探索,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行业趋势和政策影响,追逐癌症症状管理之光,走向肿瘤数字疗法的星辰大海

上下求索,逐光同行